1831年,約瑟夫‧薩德斯‧華納爾在巴黎展示他的精密測時器。此懷錶開創先河,在毋須掣停整個機芯的情況下,即可使秒針停動和重新啟動;而且首度能夠在不影響當前時間顯示的情況下,測量持續時段。相關裝置設於錶盤下方,這與今天的設計略有不同。費爾迪南多‧阿道夫‧朗格是華納爾的得意門生,在其學徒生涯中,大部分的時間也是跟隨華納爾學習。
首個追針裝置
華納爾在1838年前的數年間研發出首個追針裝置,內設兩枚疊置秒針,可獨立停動並重新同步。一枚指示開始時間,另一枚則指示結束時間。透過兩者的時差即可計算停動時間——發揮想像空間,更可同時確定兩個時間。不過,此裝置無法令兩枚指針歸零,所以實用程度依然有限。
發明歸零心形凸輪
1844年,阿道夫‧尼哥憑歸零秒針裝置獲頒專利。此裝置的「核心」名為歸零心形凸輪,至今仍為大多數機械計時碼錶所採用。在取得專利後,他仍需花18年才成功把裝置裝設於錶殼之內。1862年,首款具備三大基本計時碼錶功能的懷錶面世,可同時啟動、停止和重設時間,此發明亦適用於追針裝置。
轉移計時碼錶位置及加入積分盤
約於1880年,奧古斯特‧博德首度將整個計時碼錶和追針裝置轉移到底蓋一面,以便調校。自此獨特的追針夾桿可見於機芯之中。博德還於計時碼錶內增設積分盤,延長計時範圍。
用於腕錶的追針
首款具備追針的計時腕錶約於1912年面世。其機芯尺寸與懷錶機芯相若,及後逐漸縮小,至1930年代,尺寸基本上與普通腕錶無異。在如此狹窄的空間中成功容納槓桿、游絲和夾桿,實是一大製錶成就。
巔峰、失落與復興
首款具追針功能的基本機芯在1940年代開始量產,但不足二十年後,這種機芯近乎絕跡市場。追針計時碼錶亦在往後多年被人忽略。當機械錶在1980和90年代重現,追針計時碼錶亦再度引起大眾的關注,部分腕錶品牌相繼推出新作,當中不少結合改良或創新裝置。不過,在芸芸作品中,追針功能始終受積秒盤的範圍所限。
首款雙追針腕錶
2004年,朗格首度呈獻雙追針計時碼錶——DOUBLE SPLIT,開創精密製錶史的先河。此款時計不僅具有兩個積秒盤,還設有兩個積分盤。其追針積秒盤和追針積分盤可獨立停動而不影響計時指針,然後再次重新同步。這使分段計時的範圍由60秒大大增至30分鐘。時至今天,唯有朗格能夠駕馭這項功能。
追針功能的頂峰
儘管DOUBLE SPLIT並無競爭對手,但朗格依然力求進步,在2018年推出TRIPLE SPLIT。此腕錶體現追針功能發展的巔峰,堪為終極計時碼錶。新增的第三對指針可單獨停動,計時和追針功能現更可維持長達12小時。這歸功於複雜無比的錶廠機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