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31年,约瑟夫‧萨德斯‧华纳尔(Joseph Thaddaeus Winnerl)在巴黎展示了他的精密测时器。此怀表开创先河,在毋须掣停整个机芯的情况下,即可使秒针停动和重新启动;而且首度能够在不影响当前时间显示的情况下,持续测量时间段。相关装置设于表盘下方,这与今天的设计略有不同。费尔迪南多‧阿道夫‧朗格(Ferdinand A. Lange)是华纳尔的得意门生,在其学徒生涯中,大部分的时间也是跟随华纳尔学习。
首个追针装置
华纳尔在1838年前的数年间研发出首个追针装置,内设两枚叠置秒针,可独立停动并重新同步。一枚指示开始时间,另一枚则指示结束时间。透过两者的时差即可计算停动时间——发挥想象空间,更可同时确定两个时间。不过,此装置无法令两枚指针归零,所以实用程度依然有限。
发明归零心形凸轮
1844年,阿道夫‧尼哥(Adolphe Nicole)凭归零秒针装置获颁专利。此装置的“核心”名为归零心形凸轮,至今仍为大多数机械计时码表所采用。在取得专利的18年后,他终于成功把装置装设于表壳之内。1862年,首款具备三大基本计时码表功能的怀表面世,可同时启动、停止和重设时间,此发明亦适用于追针装置。
转移计时码表位置及加入积分盘
约于1880年,奥古斯特‧博德(Auguste Baud)首度将整个计时码表和追针装置转移到底盖一面,以便调校。自此独特的追针夹杆可见于机芯之中。博德还于计时码表内增设积分盘,延长计时范围。
用于腕表的追针
首款具备追针的计时腕表约于1912年面世。其机芯尺寸与怀表机芯相若,及后逐渐缩小,至1930年代,尺寸基本上与普通腕表无异。在如此狭窄的空间中成功容纳杠杆、游丝和夹杆,实是一大制表成就。
巅峰、失落与复兴
首款具追针功能的基本机芯在1940年代开始量产,但不足二十年的时间这种机芯就近乎绝迹于市场。追针计时码表亦在往后多年被人忽略。当机械表在1980和90年代重现,追针计时码表亦再度引起大众的关注,部分腕表品牌相继推出新作,当中不少结合改良或创新装置。不过,在芸芸作品中,追针功能始终受积秒盘的范围所限。
首款双追针腕表
2004年,朗格首度呈献双追针计时码表——Double Split,开创精密制表史的先河。此款时计不仅具有两个积秒盘,还设有两个积分盘。其追针积秒盘和追针积分盘可独立停动而不影响计时指针,然后再次重新同步。这使分段计时的范围由60秒大大增至30分钟。时至今天,唯有朗格能够驾驭这项功能。
追针功能的顶峰
尽管DOUBLE SPLIT并无竞争对手,但朗格依然力求进步,在2018年推出TRIPLE SPLIT。此腕表体现追针功能发展的巅峰,堪为终极计时码表。新增的第三对指针可单独停动,计时和追针功能现更可维持长达12小时。这归功于复杂精密的表厂机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