費爾迪南多‧阿道夫‧朗格於1845年12月7日建立錶廠後,便開始有系統地改進機芯的設計。當時的懷錶機芯存有一大技術問題,令他感到困擾:一般而言,機芯的所有軸承和齒輪均置於獨立橋板和夾板下方。在組裝過程中,製錶師必須精心處理這些組件以及相關的齒輪,將之對應彼此的正確位置。這個耗費心神的過程需經反覆試驗。一旦個別夾板的對準位置有變,便必須檢查所有其他夾板,並在有需要時重新定位。此外,夾板會隨時間而略微移動,故需經常重新調校腕錶。
對費爾迪南多‧阿道夫‧朗格而言,這是個不可接受的情況,他的目標是要製作出品質持久的可靠時計。亦因如此,他研製了結合所有重要齒輪樞軸的上夾板,各軸承的位置亦因而固定。他的嶄新意念顯著地加快了組裝過程,但仍需一定技巧才能把所有心軸同步「引導」至夾板底部的軸承。朗格在20年間,不斷改進這種夾板的設計。直至1864年,夾板足以覆蓋機芯的3/4,只有振盪系統的擺輪依然外露。然後是確定最終形狀——3/4夾板正式誕生。